上大學了,然後呢? 一條徘徊的人生道路

文 :靜宜尋根樹 阿弟仔

  得剛從高中升上大一時,我們有堂必修課在討論「我」為什麼要上大學?那時沒討論的很具體,最後變成各說各話的局面,有些人認為讀大學是為了工作,也有些人認為是為了娛樂或者跳脫威權的掌控,也有人覺得是順其自然等等,但如今再回過頭看這群同學,當初選擇工作的人並非從事與大學學習有關的工作,選擇跳脫威權的人現今依然臣服在威權之下,這中間的問題是什麼?我們在大學這條路中遺漏了什麼?

  從小到大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都屬被動遭到安排的角色,做一件事、讀一本書、寫篇文章等等缺少背後原因的討論,只因老師的書單、父母想要、同儕壓力等,如此導致花大量時間學習操作的技巧〈考試技巧、應付技巧、讀書技巧〉以及未內化的知識,學到的知識相當虛幻與生活脫節,如物理、地理我們不曾結合,實際推算家鄉河流的流向、流速與橋墩、消波塊的關係,也未結合歷史討論家鄉河流變動的歷史畫面,這就可能推論出下次大型天災的時間點,這是一種生活的學習,我一直認為「學習來自於生活,也用於生活」,當學習脫離生活時他就變地相當不踏實,我們的社會也將出現問題。

   若將生活看成是學習,國英數社自等等各科目的界線將不再清楚,大學科系的分類也不再是單一的道路,如若今天關心靜宜大學蓋滯洪池的問題,就會與法律、都市規劃、生態系統、社會學、傳播媒體等等的領域有關,而關心這議題的人亦不能說我學生態我只管生態,應是從參與中以生態為基石與其他學科相互討論學習,這才是學習的本質吧。這樣的結合並不難,難在平時自己是否活在生活〈關心生活發生的事情〉,願不願意探討事情的原因,願不願意將學習經由思考來實踐,如此生活的眼鏡就將帶起來,會看到很多在生活中可以投入、改變的事情,當第一步跨出去,能力的問題都可以有許多方式來解決。

  或許有些朋友會跟我說,有阿我有在關心生活,我有參與尋根樹辦的聲援香港連署,也有參與太陽花學運,也在ptt上當魯接獲資訊。但每當我朋友這樣跟我說時我總覺得不夠踏實,也就是在自己生活週遭缺少發現問題、自己實踐、解決,走完一個循環,卻把參與這些事情掛在嘴邊,甚至覺得在消費這些議題,而不是與議題合作或是創造某種可能,這是我們自己要有所反思的,上了大學什麼是問題?我將創造什麼?

  在學習過程中,學習者應跳脫受體的角色回歸學習的主體,也就是「從聽別人說要怎麼做,變成認為要怎麼做並具體實踐」。長久下來教育者習慣性〈絕對性〉把學習者當做受體,以制度、規範要求孩子學習,例如靜宜大學去年推出的線上點名系統,間接強迫老師在每堂課堂上點名,老師未點名還會被職員打電話要求點名,扭曲學習的本質。教育者的工作應是引導學習者走向自我學習之路,並在學習路途中不斷思考、討論與交織,而我們卻到大學都還在以規範來使學生學習,若教育者依然沒有開放一個學習自主的空間,學生就都處於受體角色,對知識有優越與絕對的區別,只會接受老師給的資訊。相對若學習者不認清自我主體性,沒有與體制的問題對話時,學習這件事情將變地沒有意義。

  不唸大學可以嗎?學習的原因是什麼?上大學了以後我要做什麼?這是要問自己的問題,大學是一個新的空間給予上大學的新鮮人重新開始,在這裡會有一些資源與一些機會搭配我們的生活,但最主要的都不是這些,最主要的是你認為學習是為了什麼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靜宜二二八紀念公園與二二八和平紀念碑

油廠裡的花生呢?來找農夫吧!

【黑色聖誕節系列】言論自由短講-王迺宇老師 文字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