冠上「國際」光環的志工,比較有價值嗎?

文│靜宜尋根樹社長 Alicia


   近年來,不少青年朋友相約而去當國際志工,最常聽到的是泰北、柬埔寨、尼泊爾等落後國家,一開始我還覺得做服務當個志工似乎挺不錯的,後來隨著學校鼓吹,這股風氣越來越盛行,太氾濫了,存在價值也就逐漸減少了。

    我常問那些朋友,為什麼要去當國際志工?看見了什麼?學到了什麼?大部分的人的回答都大同小異,無非是要對社會貢獻、知足惜福諸如此類,可是這些一定要去當國際志工才有如此的收穫嗎?我們先撇開個人的選擇不談,光談「國際」這兩個字,為什麼不在自己的國家當志工,要跑到國外去?台灣也存在著很多弱勢族群,這些既有問題雖然可能改善,卻還是存在,我不太能理解他們的想法,或許只是想藉由這個名義單純看看世界?或許這樣聽起來似乎比較有價值?是否這幾個字,只是用來滿足那需要成就感的虛榮心?台灣其他急需解決的問題,根本不被看見,或者說,被選擇性忽略?

    再者,以那些落後國家的弱勢族群,婦女、老人或是兒童來說,他們真的需要志工協助嗎,短短的幾個禮拜,真的能改善他們生活品質嗎?志工來了又走了,或許在當下可以給予一些資源,但是對於長期經營能有多大的保證?給他們魚竿教他們釣魚,然後呢?魚吃完了呢?資源用完了該如何去創造新的資源?我曾經坐在台下,聽著台上分享去泰北當國際志工給予小孩教育資源的心得,我永遠不會忘記影片最後出現了一個孩童說:「哥哥姐姐,你們什麼時候還會再來?」從他們身上我聽了到不一樣的聲音,儘管分享者很想傳達他們的熱情、服務、貢獻,但從那刻起我知道,我們在消費他們。短短的時間內可以改變他們什麼?其實也都只能是短暫,但是我們卻給了他們期望,這種期望讓他們依賴,讓他們有股寄望,但是你知道這是你們最後一次見面。
    就以我的立場來說,當然不是批評那些國際志工,而是要懂得反面思考,當志工服務社會固然很好,可是這種方式是否已經全然失焦?花了筆錢坐飛機,還不如把那些錢用在國內,長期去做改善,也少了點消費的意味。社會服務不需過度包裝成國際,更毋須人云亦云,服務始終來自人心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油廠裡的花生呢?來找農夫吧!

靜宜二二八紀念公園與二二八和平紀念碑

【黑色聖誕節系列】言論自由短講-王迺宇老師 文字稿